武隆县经济
在2011年,武隆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86.58亿元,较2006年增长了2.5倍,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.6%。同时,地方财政收入在五年内实现了6.3倍的增长,年均增长率高达44.5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2.4倍,年均增长率达到19%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空前,累计达到373.3亿元,较上一个五年增长了3.1倍,年均增长率为24.2%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87.2%和1.36倍。此外,外贸进出口额达到了5733万美元,利用外资累计622万美元,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2.9倍和4.3倍。万元GDP能耗降低至0.99吨标煤,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了5.6%和3.5%。2011年,武隆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进入全市前10位,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2位、13个县第1位;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3位;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7位;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5位、13个县第2位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个县第1位,增速第3位;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全市第1位;公众安全感指数全市领先(2010年全市第1位、2011年全市第2位);社会治安总体满意度全市第1位。
过去五年,武隆县旅游发展谱写辉煌篇章。一年一个新台阶、一步一个里程碑,武隆已成为全国旅游大县。市委、市政府提出了“媲美九寨沟、赶超张家界”的新要求,武隆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上升为市级战略。2011年接待游客1329万人次,较2006年增长了10倍。天生三硚和仙女山景区游客量分别突破100万人。品牌打造驰名中外,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、创建国家5A级景区,成为全国9个既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又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地区之一。成功举办中国(重庆武隆)森林旅游节,成为全国首批获得“中国森林旅游示范区”的县。连续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,成为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第一品牌。成功试演“印象·武隆”大型实景歌会,荣获2011首届视界大赏年度最佳旅游演出奖。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景区,成为全市唯一被列入并通过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验收的单位。
体制改革焕发活力,组建喀斯特公司,实施景区回购,实现了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上的战略转变。宣传营销声势浩大,16个营销集团赴全国100个大城市营销,大力拓展东南亚等境外市场,武隆旅游的知名度、美誉度与日俱增。建设管理提档升级,五年累计投资37.6亿元打造旅游景区,实现景区景点提档升级。启动了天生三硚精品景区建设,建成全国一流的仙女山游客接待中心。在建、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30家,投入运营12家。建成仙女山体育场、国际赛马场和高山高尔夫球场。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,建立健全旅游联合执法机制,提升了旅游管理服务水平。旅游富民成效显著,全县农家乐达到775家,涉旅农户达到1.2万余户。旅游业带动商贸流通快速发展,县城打造了四条专业特色街,引进了永辉等多家大型超市,商贸流通业营业面积达到74万平方米,五年翻了两番。工业“工业强县”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,促进了生态旅游与生态工业比翼齐飞。移山填河建设工业园区,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,建成白马组团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,推进了长坝组团和平桥组团建设,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区。锲而不舍狠抓工业招商,五年累计引进工业项目85个,计划投资205.2亿元,到位投资95.3亿元。成功引进四联集团、鼎泰新材、通耀铸锻、江苏爱博纳、罡阳机械、富士电梯、山拔尔桑等一批大企业、大项目,填补了我县机械加工企业、民营上市企业、高科技企业、外商投资企业等多项空白。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,初步形成了以清洁能源、新型材料和机械加工为龙头,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开发为辅的工业支撑体系。
过去五年,武隆县农业农村提速发展。万元增收全市领先,围绕“高山绿色蔬菜、林禽、林畜、林药(茶)、林果和森林旅游”这“六篇文章”做实主导产业,带动9万农户实现户户增收7820元以上,其中6万余农户率先实现万元增收。产业规模日益壮大,新培育15家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,五年累计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24个,发展专业合作社310个,农民入合率达到49.8%。加快了30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县、100万只草食牲畜养殖基地县、中药材种植基地县、供港蔬菜基地县建设。获各类农产品认证品牌56个,农产品认证和创品牌工作全市领先。农村面貌极大改善,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速,实现100%的乡镇通畅和100%的行政村通达的“双百”目标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.37亿元,五年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260万立方米,新增农村人饮安全人口19.45万。建设巴渝新居2760户,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9034户。新建沼气池和“三改”配套3.3万户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8%。“森林武隆”建设累计投入12.8亿元,造林83.5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47.2%。扶贫开发成效突出,解决了2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,4.7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。信息扶贫、片区开发、干部帮扶、城乡互动和“两项制度”衔接等一批扶贫工作经验在全国全市推广。
城市规模逐年增大,县城拓展为“一中心、两组团”,建成区面积从2006年的7.03平方公里增至19.96平方公里。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建设投资103.1亿元,城镇化率达到34.55%,提高8.47个百分点,新增城镇户籍人口5.8万人。城市形象焕然一新,完成了江北街道综合整治,打造了灯饰景观,建成了南岸堤防及滨江路、白杨路迎宾大道、广东坡森林公园和桃花山城市达标公园,建设芙蓉江桥完善了城市垃圾、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县体育馆、新汽车站等一批市政设施。推进了种子公司地块、司法局地块等旧城改造,县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。宜居建设和谐优美,城区绿化面积达220公顷,建成停车库33个,停车位2046个,新建公厕15座,改扩建农贸市场4个;新建乡镇农贸市场17个;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城市、森林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,创建市级文明城市通过考评验收。全市全国最美镇建设初具形象,仙女山新区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,建成区面积达9.5平方公里,一大批高品质楼盘和酒店先后建成,促进了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。乡镇建设卓有成效,完成了16个乡镇街道综合整治,26个乡镇的污水管网全部得到整改,实现了乡场镇路灯全覆盖,全县三分之一的乡镇有了文化广场。交通区位根本改变,以渝湘高速公路(武隆段)建成通车为标志,武隆区位条件发生历史性改变,进入主城“外环”时代。五年全县公路里程新增829公里,总里程达到3726公里,形成了“六纵四横”交通格局。社会事业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0%以上,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出行难、饮水难、上学难、就医难、住房难等问题。建成廉租住房366套1.87万平方米。实施“爱心午餐”、“肉蛋奶工程”和“温暖工程”,惠及学生近3万人。1.1万户、4.57万名农村居民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转户进城。全县新发展微型企业636户,新增就业3000余人。社会保障全面加强,全县参加社会保险总规模达到59万人次,其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2%和95%。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,农村五保供养、城乡医疗救助、临时救助体系日趋完善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教育事业再上台阶,武隆中学成功创建市级重点中学,职业教育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,实验小学成功创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和中国兰亭小学。投资7200余万元建成第二实验小学。全县累计建成寄宿制学校36所,塑胶运动场32个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.13亿元。教师素质显著提高,教育质量不断提升,五年全县高考大学入学共6431人,其中重点本科415人。各类学生资助体系和留守儿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。卫生事业加快发展,全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。建成了县人民医院医技大楼,完成县医院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建设。26个乡镇卫生院和186个村卫生室合格率达到100%。全县卫生专技人员数、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别是2006年的1.6倍和1.7倍。文体事业持续繁荣,持续打造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、芙蓉江龙舟锦标赛等品牌赛事,建成体育场、体育馆、档案馆、图书馆等设施。实施了广播村村响、电视户户通工程。建成2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、186个农家书屋、11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。科技事业扎实推进,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。
扩展资料
武隆,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,乌江下游,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,位于东经107°13'-108°05',北纬29°02'—29°40'之间,东西长82.7公里,南北宽75公里,全县幅员面积2901.3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44.5万亩,县城建成区5.1平方公里。东邻彭水,南接贵州省道真县,西靠南川、涪陵,北与丰都相连,距重庆市区128公里,处于重庆“一圈两翼”的交汇点,自古有“渝黔门屏”之称,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。现辖26个乡镇,40.84万人,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。
多重随机标签